此次大會由車載信息服務產業應用聯盟(TIAA)主辦。TIAA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三部門于2010年發起成立,致力于將先進電子信息技術應用于移動出行和移動作業等領域的社會團體組織。本次大會聚焦礦山領域自動駕駛和安全生產融合應用的成果,邀請領域內的專家領導圍繞礦山智能化、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設計建設和應用案例等內容展開報告與分享。
大會上發布了《2022年露天礦山自動駕駛建設成果》白皮書、TIAA礦山智能運載和協同作業標準體系下的《露天礦山智能運載和協同作業系統通用要求》等4項TIAA團體標準。作為協辦單位及行業代表性企業,中科慧拓項目技術作為案例被納入到建設成果當中。
報告環節中,葛世榮院士在《礦山智能化新路徑》的主題報告中,分享對礦山智能化的理解,提出裝備智能、數據智能、生產智能三方面概念,分析礦山方面的新發展和驅動挑戰,期望準確深刻把握無人駕駛技術內涵,未來實現礦山智能化進階到高層次。報告中,葛院士提到了中國首個井工礦無人運輸項目,是2021年中科慧拓攜手陜煤集團小保當建設的“5G+智慧礦區示范項目”。同時,葛院士主持的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露天礦機器人化協同高效運輸”也有中科慧拓的參與。
雁寶能源寶日希勒礦機電礦長杜志勇作題為《無人駕駛礦卡和安全生產融合應用成果匯報》的報告。杜志勇指出,無人駕駛礦卡及控制系統經受住了兩年冬季零下42℃的低溫考驗;無人駕駛系統運行穩定性逐步提升,目前已實現駕駛室內無安全員的混編穩定運行,符合無人駕駛運行要求。無人駕駛礦卡在封閉場地無安全員效率持續提升至不低于有人駕駛水平。
基于中科慧拓的項目實踐,王健在大會中作了題為《智慧礦山無人運輸的新挑戰與新思考》的報告。報告以中科慧拓參與的“伊敏露天礦礦用卡車無人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為例進行講解。
王健指出,2021年中科慧拓接管項目伊始,面臨惡劣低溫環境、車輛控制和感知技術多方面困境。基于傳統方法與深度學習結合的感知技術、車路協同融合感知技術等,中科慧拓助力項目實現工裝設計優化、線控改造優化、軟硬件迭代升級、算法優化。自二期項目驗收為止,累計完成無人駕駛滿載運輸量1960車次,裝載時間少于4分鐘,重載行駛橫向偏差小于0.5米,卸載區路權管理準確率達到100%,各項指標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圓桌討論會上,王健教授與國能準能集團機電管理部主任趙光輝等同仁,深入探討了自動駕駛應用與雙碳目標下的智慧礦山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對于當前備受關注的“安全員下車”和“效率”問題,王健表示,當前礦區無人駕駛在效率計算和安全員下車情況復雜、標準不統一,呼吁加快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對于行業發展及技術推廣具有重要作用。
大會上,中科慧拓等各家企事業單位表達了對于智慧礦山的展望。“2023年,中國的礦區無人駕駛已經邁入第6個年頭,中科慧拓的感受是,露天礦山的無人駕駛已經在破曉階段。”王健表示,中科慧拓已服務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華能、國家電投、中國大唐、中國寶武、中煤集團、金隅集團及華潤水泥等能源和礦山集團,落地三十余個礦山的無人化項目,同時也在園區物流、工程機械智能化、短倒運輸與智能網聯建設方面進行戰略布局。未來,慧拓將繼續發揮技術優勢,結合礦山場景落地經驗,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為雙碳目標下的智慧礦山建設謀劃新篇章、開啟新征程!